泛濫的“成功學”暗藏陷阱 使年輕人淪為犧牲品
發布: 2018-08-12 11:05:48 作者: 林蘇軍 來源: 廣州日報

最近幾年,成功學大行其道,其中雖然有一些有益的內容,但是絕大多數都是陷阱,作者列出下面六種常見的陷阱,助你揭開“成功學”畫皮。
陷阱一:鼓勵你“狂奔”,而不顧及你鞋中的沙粒。
成功學似乎都在說,只有激情、熱忱、努力、堅持不懈、追求完美等積極想法與行動才能成功,而不會告訴你,如何面對成功所付出的代價及消極的一面。
陷阱二:要你簡單重復,照著做,而忽視氣質、態度、精神無法模仿。
陷阱三:人一定要自信嗎?
“一切皆有可能”、“just do it”、“只有偏執狂才會成功”、“相信自己行,你就行”等,太多這樣的詞語刺激著我們。似乎自信就是好的,不自信就是不好的;似乎外向就是好的,內向就是不好的;積極就是好的,消極就是不好的;似乎沒問題就是好的,有問題就是不好的……但誰能說清楚,到底什么才是好的,什么才是不好的?
成功學似乎都在說,只有激情、熱忱、努力、堅持不懈、追求完美等積極想法與行動才能成功,而不會告訴你,如何面對成功所付出的代價及消極的一面。
陷阱二:要你簡單重復,照著做,而忽視氣質、態度、精神無法模仿。
陷阱三:人一定要自信嗎?
“一切皆有可能”、“just do it”、“只有偏執狂才會成功”、“相信自己行,你就行”等,太多這樣的詞語刺激著我們。似乎自信就是好的,不自信就是不好的;似乎外向就是好的,內向就是不好的;積極就是好的,消極就是不好的;似乎沒問題就是好的,有問題就是不好的……但誰能說清楚,到底什么才是好的,什么才是不好的?
陷阱四:要“面包”,不要“愛情”。
物欲追求成了今天很多人強烈的欲望,成功學剛好滿足了人們物欲的鴻溝。然而生活中還有比面包更重要的愛情、親情、友情等心靈的需要。
陷阱五:以為火雞和松鼠通過訓練都可以爬樹。
成功不是靠訓練,不是靠看書,不是靠模仿,而是靠實踐。成功學只是一種理念、方法,而不是一種能力或技能,怎么可以訓練呢?而且,也不是火雞和松鼠通過訓練后都可以爬樹的。這是一種“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”的確定論的思維,然而現在物理科學,包括現實生活中都不斷證明了除了確定之外,還有很多不確定、無邏輯、混亂的領域。
陷阱六:做“老大”才算成功?
成功學所宣揚的“要做就做第一”、“成功者決不放棄、放棄者決不成功”、“只有第一名才能成功”等觀念,正是為什么中國人的團隊合作意識較弱的文化根源之一。但有研究證明,在校成績拔尖的學生,走入社會后并不是最成功的,排名十名左右的學生,成功的最多。
那么,拿什么拯救你自己呢?每個人都與眾不同,所以,要拯救自己,請看清你自己,做你自己。也就是善于規劃自己,提煉個人賣點,發揮自身優勢,才能更成功。(林蘇軍,心理咨詢師)
今日新聞頭條
我也說兩句
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